再见菲律宾原名:Adieu Philippine,
**1962年雅克·罗齐耶作品 一部被评论界捧上天的新浪潮杰作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电影批评的经典范例 **结构主义符号学大师麦茨这样评论该片:“从《再见菲律宾》一片**段落类型出现*率的多寡与否的概述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确认在直观批评上所感受到的影片风格——一部典型的‘新电影’(形式的解放、对过度‘修辞’手法的**、影片叙事呈现出‘简单化’、‘透明化’趋向等),以及存在于这类新电影之内,我们可以称之为“戈达尔/直接电影”的趋势(强调语言成分、场景的重要性、整体‘写实精神’和真正的新形态蒙太奇...
发布于1962年。由雅克·罗齐耶执导,并且由编剧雅克·罗齐耶、Michèle O'Glor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让-克劳德·艾米尼、丹尼尔·德尚、斯特凡妮娅·萨巴蒂尼、伊芙琳·塞里、维托里奥·卡布里奥利、莫里斯·加瑞尔、让娜·佩雷、埃德蒙·阿尔迪松、马尔科·佩兰、Pierre Frag、Christiane Legrand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62-01-08公映的电影。
两女一男三人行,甚至早于祖与占。街头侧面跟拍两女主的段落太美好了,放到整个新浪潮里也是数得上的经典。自由无束,生气勃勃。在似乎要化作永恒的挥手中,再见!//第一部罗齐耶
跟随一个老赖,为破灭的神话(爱斯基摩人,**人)添砖加瓦,最后仍要只身赴**。身体的征用和身体的解放激烈交替,杰作。
预习//今天和朋友讨论到为什么**人对时间的思考如此深刻 可能和他们的语法有关//时间之后是空间然后是人 常常琢磨确实会想得更深更远//世界电影流派兜兜转转 还是最喜欢新浪潮啊 永远昂扬着不知来处的蓬勃生命力
修复版片头打出的字幕 ー “故事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打响后的第六个年头”,是此片经历漫长而坎坷的发行期后(1960年完成拍摄,直到1962年才得以在戛纳首映,正式上院线又等了一年多)导演坚持要插入的“时间标记”。1960年,对导演来说,并非是一段可以拖延或替换的光景,就像结尾处的送行,两位女主角登上城郭挥手雀跃时的喜悦和轻灵,对或许再无法相见,奔赴**的男主来说,无意间定格为踏入死线前,寡默的战士脑海里闪过的最后一对儿欢颜。
新浪潮真的出场即巅峰,本片集结了其他佳作的所有经典元素——真实场景的选取,随性对白激发的灵性火花,去戏剧化的散笔描摹,运动镜头的流畅美妙,情感跌宕的真切流露。
驚豔!對規則的無視與破壞重構,完全依賴剪輯構建全新的內部世界,對廣告與電影的批判。兩女生在街上行走的側面跟拍簡直浪漫到抵死,優雅隨行的爵士樂與抒情樂並行的作品,流動而延綿的影像,自由的電影
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社会消费方式的改变,电视与汽车的消费以及开车去度假成为电影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这些外力促使电影自动转型,电影观众更加精英化,新浪潮即得益于此。
新浪潮是弄潮儿更是幸运儿,片子拍得再糙也有被读解的可能。
这片子太有先进性,其中一句对白中说到,将来最可怕的是中国人,6亿人口到了2000年就得十亿,62年就那么有政治先进性,如今不是10亿,是13亿往上,太可怕。一个贱男和两个*****的故事。看了半天才发觉是个三角恋。原声赞!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真是在**新浪潮电影里打酱油啊
**新浪潮的神作。雅克·罗齐耶的首作。可以说没有一部电影和它相似,独特和不可复制。也没有一个镜头让人觉得“专业”,完全放弃构图,随着人物的移动捕捉最自然,活力而感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