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文明的编年史原名:سجل اختفاء,又名失踪纪年、Chronicle of a Disappearance
1996年***电影节Luigi De Laurentiis奖 1997年西雅图**电影节新导演奖 介绍:这部貌似简单而带有记录风格的影片描绘出巴勒斯坦爱国电影人Elia Suleiman的个人寻根之旅。影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下拿撒勒古城中荒谬而寂静的***地区。第二部分则用一种相对政治化的眼光观察这个城市,而Elia Suleiman在这部分扮演较为积极的角色。他来到自己的出生地找寻灵感,但他所看到的却是***人民深陷在文化身份危机中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一位***少女想要在自己的城镇里获得比传统妇女更**的地位,然而却因为居住在犹太区的居民怀有偏见而无法实现。
发布于1996年。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并且由编剧伊利亚·苏雷曼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伊利亚·苏雷曼、Nazira Suleiman、Fuad Suleiman、阿里·苏莱曼、Juliet Mazzawi、Fawaz Eilemi、Leonid Alexeenko、Iaha Mouhamad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96-09公映的电影。
第53届威尼斯电影节:路易吉·德·劳伦蒂斯奖(新锐导演奖)。
冷幽默和尷尬的皮來展現文明國度的消失,悲傷比必是天堂更凜冽
巴勒斯坦,一个可怜的国家。看着电影最后悲情(自认为)的音乐和电视里飘洋的以色列国旗联想到巴勒斯坦的历史,满满的忧伤。
苏莱曼饰演忧郁无力的幽灵 巴勒斯坦国旗是被随处化用的图腾 / 借已知的政治历史 细品人物动机和动作 像看武侠片一样精彩 #AFMI苏莱曼回顾展
苏雷曼的剧情长片**作,36岁时期的颜值比59岁时低了好多。和《必是天堂》在笑点设计上有重复,结构表面上看更为琐碎,几乎是几十个抖音短视*揉在一起;但内在其实联结精密,分成四个方向(父/母/自己/神秘**),父母之间彼此隔离,自己与神秘**之间彼此渗透,日记体(编年史)则分成前后几个部分将日常与政治不断混杂,跳脱出一般性的巴以政治表述。命名为“圣地”的小卖部和《必是天堂》同理,人们生活在信仰与**信仰的交界地带,家庭消失,国度消失,文明消失。
巴勒斯坦电影人依旧深陷于自我的迷恋和民族主义中,苏雷曼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开眼看世界」者也是一种循序的过程。
第一次看苏雷曼的长片(已经忘了他短片拍得什么了……),结构松散但是很有趣,在日常生活的无聊中发现**尴尬和可笑的瞬间,好多场景真的好像罗伊安德森啊。导演自己出演(在美生活12年后回国)的“日记”,混杂纪录片的手法(尤其前一半),拿撒勒和耶路撒冷随手一拍都是带有丰富政治潜文本的场景。
每个人都是一副冷冷的表情,但是爸爸真得是一个好人,所以总是能大难不死
It's raining culture. 苏雷曼归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以一贯的沉默局外人角色来出演自己。离乡多年重返耶路撒冷,在对称美学和冷幽默的目光下,抓住了巴勒斯坦乡亲父老们在被殖民文化中的**生活琐碎。这种逐渐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氛围,和现在的***挺像的
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新了解。拿撒勒被以色列占领,这段历史不知。战争
第一部长片就是Tati+Keaton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