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你如昔又名Still Love You After All These
迎接九七,每**回首自身,默然觀看歷史的錯步。導演親自旁白。《帝女花》的一句「不認不認還需認」,成為關錦鵬多年來追認身份的模糊線索。《念你如昔》既談城市裡共同的悵惘,也尋索個人情感軌跡、同志傾向的根源,亦與母親的對話。全片如關錦鵬給香港的一封親密情書,個人綿密的絮語棲身在流轉的香港風景,不論是東京街、青馬大橋,還是《阿飛正傳》裡「一分鐘的朋友」,導演面對香港人與同志的雙重身份,只能直道:「不認不認還需認。」 九七大限之時,香港人心惶惶,關錦鵬說自己一生只懂光影,不懂其他,於是,他就把整個舞台、整座城拍下來,試着用鏡頭凍結這熟悉的香港。事實上,他看得很透徹,香港人並非不懂這座殖民城市的瘡孔,不過就是害怕變化。片名「念你如昔」,恐怕又是一個雙關語,既念母親,也念香港。
发布于1997年。由关锦鹏执导,并且由编剧杨智深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关锦鹏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97-09-12公映的电影。
第3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属于关锦鹏的私人影像,独白加上飞逝而过的香港景观,飘忽不定的人心面对历史的转折点,东京街的回忆被盖上了厚重蓝色滤镜,剧场内的场景和装置,对窗**的男***,过去的回忆渗透进当下,与他的作品片段形成某种互文,值得关注,关锦鹏作品中对于歌谣的使用,《人在纽约》中来自台湾的张艾嘉和大陆的斯琴高娃都唱着属于家乡的民谣,而来自香港的张曼玉却唱流行歌曲,一种对于香港根源文化的探索和迷思。
标记了十年后终于看到这个短片。我还是没去过香港,但我已经在开始怀念香港了。
才发现香港人对97前后的复杂情感是多么的深切啊,我想作为一个在港多年的异乡***是从这时期的港片中才深知一二。恐惧和不安定充斥在那一代港人身上,也在那时期拍出了不少好片子。
HKIFF45留念。在今时今日的香港看这样一场回顾97回归前**情绪的电影实在是有别样的意义。「不认不认还需认,我怎么也没想到前半生竟要经历两次的身份认同危机」关锦鹏讲国语念旁白很温柔好听,是一部导演写给香港这个故乡的情书。影片里很多镜头胶卷层叠落下堆积,香港旧时的画面陆续而出,唤起旧时对这座城市的想象。楼总是能起得来的,重要是住的人怎么想。太忧伤太怅惘,唯有一声叹息。
#hkiff45#和《去日苦多》不同,这部是关锦鹏更私人化的絮叨,共情颇深。我还蛮喜欢的。
【17/HKIFF45】愛這座城市是因為她包容了自己的存在,與自身共同創造更承載了回憶,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她能為我們留一個可以思考創作的空間就已經好幸福。就算沒有離別,也別讓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過,但往往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人已經被迫做出抉擇和割捨。連看兩部,看到關錦鵬媽媽柔韌的母愛。所以依戀母親,依戀家鄉。意外旁白居然不是粵語是國語。
4.7 HKIFF45 大馆 五星是因为这个节点上自己突然有点理解那种迷茫,虽然我所想的并不是同一件事,却还是获得了一点共鸣;虽然我的理解并不是源自identity,但就是莫名觉得自己能够体悟一些当时香港的迷茫和惶然……
对《香夭》在关于城市的方面的意义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我自认是一个没有identity苦恼的人,identity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在不断流动的标签,但在今时今日站到这个城市后我也能与他们当年的,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的迷惘产生共鸣。我也想留在这里看看这出大戏怎么排。
同是关锦鹏作品,《念你如昔》不如《男生女相》来得透彻。影片不长,却处处充斥着絮絮叨叨的所谓文艺笔录,以及漫无边际的老电影剪辑。说是身处九七“大限”的港人身份自白书,但纪录片本身又不敢直抒胸臆,只是借文艺散漫的旁白语境掩盖了本该尖锐的现实,苍白而无力。
寫香港的光影的詩, 作為香港人看得**酸了, 一切有關於認同, 浪漫地相信導演普通話的獨白也算是陌生化讓其他中國人來認同的方法, 我們在這微小的地方做這微小的人, 其實也很不容易呀, 導演對香港的承諾, 只是近年的長恨歌算是逃走? 離開香港的題材怪不得也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