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西奥的信原名:Lettre à Théo,又名寻找安哲罗普洛斯(台)、Lettre A Théo、Letter to Theo、Επιστολή στον Θόδωρο Αγγελόπουλο
电影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于2012年在雅典拍摄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时,在街边被摩托车撞倒而去世。他的遗作讲述的是一个遭受无休止的经济危机的希腊,难民不断涌入,尽管如此,这个国家依然为**本国的尊严而奋斗。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救护车本应该及时到达,却由于预算限制无法**车辆——这场危机本身**了西奥。在这封以电影为形式给安哲罗普洛斯的信中,揭示了这位导演生前所预知的危机即将来临:难民疯狂涌入,却因边境关闭而被困在希腊,公民进行抵抗,每天都生活在斗争中……
发布于2019年。由Elodie Lélu执导,并且由编剧Elodie Lélu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伊莲娜·雅各布、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19-01-24(鹿特丹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2019欧盟影展##保利影城***店#不大的影厅稀稀落落坐了不到一半,银幕变黑之后没有掌声。第一人称开始叙述,书信体形式的纪录片,也可以叫做“伪纪录片”,毕竟安哲只在片尾出现了几分钟,其余都是伊莲娜·雅各布的低声絮语,关于安哲遗作《另一片海》里提及的希腊难民问题,以及对这位希腊传奇导演的断想,于是想起前不久在资料馆看过的《奥逊·威尔斯的眼睛》,主创想必对肥奥的感情匪浅(正如导演Élodie Lélu对安哲胜似亲人的感情),那是一种敬畏之爱吧,不是手术刀版犀利,却像一艘驶向世界的蓝帆船,纯粹如海岛的一场雪飘。希腊从不是避世天堂,那里流落了无数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安哲究竟是不是义无反顾的**斗士,每个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心知肚明。安哲说“心安之处即是家”,他探寻自我与世界之旅至死方休,彼岸仍在老人的梦里。
从安哲的遗作入手,讲希腊的难民现状,调度上也学到了安哲的风格,非常不错的影像**。
1、看到后面就一个单词在我脑海里逛荡,就是ennui,竟然还有比《被涂污的鸟》还难看的;2、雅各布**献声令人**,因为这片就很令人**;3、虽然我只看了安哲罗普洛斯四部电影,但真没觉得拍个反映希腊社会的随笔能和他扯上多少关系,我觉得拍个战后意大利然后提维托里奥德西卡更没有违和感;4、政治正确那个劲儿让我想起《海上焰火》
[12th EUFF]作为安哲电影的影迷可能有些失望,去世数年,哪怕在这样一部由他生前最后亲近的人拍摄的纪录片里,也只能看到DVD画质的安哲电影片段。但作为安哲的影迷,听到他温柔的声音,在片子最后看到他熟悉的面孔,这是最大的安*,就好像他从未倒下,仍然站在我们身边,问我们是否已经抵达自己的家园,问这个世界有没有比昨天好一点……「当我归来,我会以他人之名,着他人之装;没有人将能认出我,甚至你也一样。但我会给你信号,让你认出我,与我重逢。」 是的,我想我认出你了。
Irène Jacob应该去拍“给基耶的信”而不是“给西奥的信”,对不对?安哲电影里说的就是希腊人的日常生活。
2019SIFF。本片对于影迷与业余制作者最大的帮助是提供了一种如何用最日常的镜头/场景来营造安哲式电影的艺术风格;可惜最大的误解在于将安哲故事中以**/难民/流浪者/**者颠沛流离生活与「心灵放逐/何以为家」的人与世界的隔离与失望安置在当下的「难民问题」中,彻底变成了同情难民与哀鸣希腊「国家式破产」/「欧洲候车厅」般的白左+民族主义立场。特别是将缅怀大师的感情与现实主义杂糅后反而不伦不类,毕竟《寻找小津》这样浑然**的杰作只能被模仿,甚至连接近都困难。
比雷埃夫斯港,就是一带一路西端中国买下的那个港口啊!安哲死太早了,不然可以看到接下去的好戏......
#SIFF#经济危机背后还有更深的价值观危机。这部未完成的难民电影,纪录片中给出了一种过于理想的图景,最宽的边界是人心,是爱,是理解,是共识,是与世界的和解。现实呢?债务危机让希腊几近崩溃,难民问题悬而未决,右翼政治滋生,感叹期待着一个美好世界,最终却发现在另一个世界中醒来。 黎明,我们背井离乡;深夜,我们无家可归。 雨刷单调的摇摆,青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绝望,而是一代人的绝望。
【上海电影节展映】以第二人称旁白为形式,以安哲拍摄遗作为线索。重回片场,重访旧地,穿插安哲经典电影的经典画面。**、债务危机、**历史…虽然没有哪怕一帧安哲拍摄的画面或剧照,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安哲的精神。坦克开入校园,躲避电影**。这一切都毫不陌生。三星半
上影节第一场。第二人称叙述给安哲的一封信。用现在的影像,讲述过去的故事,难民与流浪,**与反抗,债务危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由与**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