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凤凰桥又名Out of Phoenix Bridge
制作人的话: 我用三年的时间拍摄了四个到北京打工的姑娘。对于这些来自乡村的女孩子,我做为一个城里人,有许多想当然的理解。几乎所有这些理解都在真实面前变得哑口无言。《回到**桥》实际上是在纪录一个“哑口无言”的过程。我第一次见到她们是在她们住的小屋里,小屋不到六平方米,住四个人。然而,住在破烂小屋里的这段时间却是她们一生中最自由的时候。过去在家乡,她们是女儿,属于父母; 将来回到**桥,她们是妻子,属于丈夫。只有在北京,她们才可能有一丝企图改变命运的“非份之想”。
发布于1998年。由李红执导,并于1998-04-11公映的电影。
妈妈认为自己不结婚去打工,日子比现在肯定过得好。现在又*女儿结婚,**的束缚啊
很多无为话听不懂,只能靠英文字幕和自己猜测来看。与《远在北京的家》不同,李红显然更加深入到保姆群体当中,更能抓到保姆们日常生活的面向,但由此看到的东西也更让人窒息。年轻的进城女性为农村家庭输送血液,被农村家庭拖延而无法自拔的故事一再上演。这其中,性格刚烈,想要学一门理发手艺的霞子显然是一个**。但她也很难避免这样的命运,对于农村女性而言,想要从身心完全拒绝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想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寻到满意的婚姻也同样困难重重,作为出生就是继女的农村女性,她们更需要的仍然是制度力量的保障,可惜这一切在那个**是命定的不可能。
最值得书写的还是**生活本身的质地,而非生挖硬掘出来的心理**
女性必看纪录片,感谢激女替谢谢沉默的她们发声吧,放下利益既得者把你的尊严还给你的**,激烈反抗把物质握在自己手中。回到影片,这个女子身上有一种勇,也许她从不懂女权这种名词,但对于自己的尊重和感受让她不自觉去反抗结构性的文化**,她说她随母姓,敢和父亲顶嘴(父亲说你不是我的孩子因为她不随他姓,基于这种社会观念可见在这种文化里子女传宗接代的作用大于生物学血缘),她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山桥,认为女子贞洁最重要。她离开了**桥,这个**有机会,让那群花儿飘向****。感谢****,这个火坑起码同等剥削**,而不是香火神教对她的单方面霸权碾压。“四个要好的女孩去照相,其中一个女孩第二天结婚了,她以前很爱笑,后来就很少笑了……”人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她在最美丽的时候枯萎。
看女导演的纪录片,让我相信了性别视角。即使片子靠导演的旁白才得以连贯,女孩们自在的状态,被窝里的夜话和私语,确实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来,这种状态是无法复刻的。即使女孩们命运残酷,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红毛衣和新衣*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在北京挣钱抠抠搜搜为攒钱供养家里的兄弟,住着最破的房子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回**桥就只能相亲结婚,过上拖家带口的生活。其实回到**桥和离开**桥都只是命,霞子回到**桥想找一个县城的人结婚,碰壁之后不得不回北京,佳玲把***的照片挂在新房证明自己曾到过北京,不管是北京还是**桥,她们都只是一个他者。作为北京人的李红并不真正理解她们的境遇,所以她镜头中的**桥充满乡愁和漂泊的残酷诗意,其中一个女孩说:我想活到30岁就死,活着太累了。
在棚屋里,李红的镜头和女孩们挨得特别近,这首先是不由她选择的,因为棚屋里实在太狭小了,但好像也只有在棚屋里,女孩们才真正以贴近镜头的方式获得了关注,她们不属于任何地方...
“把**丢在冰河里”、“生女孩只允许到牛棚里去,不然会给家里带来灾祸”、“在北京打工挣的钱全都寄回家给弟弟娶媳妇、盖新房”、“过了二十五就不年轻了”、“父亲玩命地打母亲,还说母亲坏,其实她最本分最孬”……北京是留不得的,在这里四个人住六平米的瓦房(而走出胡同三百米便是惯常熟知的北京),**着京腔的房东为难,**着京腔的警察查这个**、那个**,她们的口音成了她们最坏的“缺点”(从这里就看得出二十年后这座城市会怎样发起那场清除);**桥也不想回,但不敢不回,可就像家乡县城的名字(“无为”)一样,所有人都对作为女性所经受的苦难无所作为、无动于衷。前有狼,后有豺,怎么办?
叶纹老师的screening。她提到中国第一代**纪录片受日本的影响,rural,城中村,***** ****的图景如何分别被一个说普通话的北京人呈现,导演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她如何获得consent和那些相当亲密的镜头。我的问题是我们能看到的生活的切面跟我们的身份性别年龄相关,李红的advantage和disadvantage在representing上是什么?留下了很多90年代的北京的镜头非常珍贵
早期女性视角的纪录片太珍贵了。有一个镜头很打动我,李红问霞子是不是她读书时买的毛衣,一刻短暂的沉默后(旁人说道她没有读过书),霞子笑着问李红:你猜她上没上过学。
****://v.youku****/v_show/id_XNjgwMzkyNj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