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岸田野纪行
1997年3月,由庄孔韶教授带领的教学研究小组来到长江中游沿岸的土家族地区做人类学调查,目的是建立人类学书本知识和田野现场之间的联系,以及寻找有价值的调研切人点,以实现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长江沿岸田野纪行》就是根据此次调查所做的全程同步的影视教学记录。现在重新剪辑后,转而用于今日的大学课堂,旨在方便那些准备**田野地点的人类学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引发他们思考理论与调研现场实现学术对接的契机,并进一步转换成他们自身田野工作的思考。
发布于1998年。由庄孔韶执导,
寻找书本与田野之间的关系,这几年一直感觉乐在其中。不断在田野、阅读之间跳横,在白族、彝族、藏族之间跳横,在欧洲旅行与国内田野之间跳横,似乎对一些问题稍微清楚了一点,也感觉自己又模模糊糊摸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当然,写博论大部分时候还是痛苦的
特别好。箩筐还能背猪。不过我一直好奇四川人平均身高矮是不是因为经常需要背东西,因为根据杠杆原理来说的话低身高需要克*的力比较小
没想到是解说的…画面本身也有张力,不免有些遗憾。单分析影像的视点来看,用解说更微妙了……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某种程度也说明在田野里混杂的个人感受和抽象分析?虽说我看了也不知道具体田野调查是什么样的hh 存在明确的编辑方式,但介绍的效果却浅层,个人以为有更好处理。觉得微妙的地方还有一点是这样的组合方式事实上纳入了更多的环境素材,实力上又极大可能是素材太散。
说实话纪录片拍的一般属于看到什么拍什么类型,毕竟是98年拍的片子,当年的官方拍的纪录片基本都是这样风格加上么得感情解说,但是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影片绝对是经典案例。另外人类学者受专业的视听语言训练非常有必要。
首先,使用多学科交叉技术,与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音乐学充分互动,这些先进技术与深厚知识的在场滋养了人类学 其次,按照时长比例来说,可以说本片有两个重点,1山歌的根与族群文化、迁移课题;2丧葬仪式实践:丧鼓体现了土家族对于死亡态度里的不同意涵(本实践也成为了《人类学概论》性别与亲属一章的理论来源) 再次,作为人类学的田野纪录片,片尾的给成员惊喜过生日可以说是体现了作为客**人类学者在参与式调查当中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主位。 最后,想做田野的心是否准备好了面对未知的困难与**。 致敬每一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谱系上的前者与来者,做研究。
我在返乡的列车上看完这部模糊的短片,楚蜀交界之地的巫术信仰,独特的丧葬风俗,忧伤而孤独的石棺,由无法被西洋乐器演奏的一首民歌追溯一支家系的迁徙史。
文化人类学。没时间看,看了十分钟关掉以后,讲了费孝通的故事。
05年新版,全程解说(全程视*记录后写文本)。从已有知识入手,探索性课题记录拼凑,部分课题浅而部分较深入。大概分:婚娶、民居、民歌、巫神、丧葬、饮食(看饿)、手工、白帝城、族群DNA古今对照。要是后期各个主题与各切入点的资料对社会开放就好了,不知截止三峡工程做了多少工作。
作为地道土家族,见过悬棺、抬棺、丧鼓,经历过不止一次祭祀、丧礼仪式,听江边船工号子,**和姑姑用奇妙的调子唱起哀歌。原来它是特别的,原来有我所不知道的美丽。
貌似大学时候看过。。。果然记忆力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