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狂想曲又名The Shoeshiner's Journey
若你正身处中国,无论是在喧嚣的一、二线城市或偏远乡村,要是看见一辆插着红旗、贴满标语的破车停在面前,以高分贝播放着****歌曲,无须大惊小怪。这不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穿越场景,而是老刘的「全国长征宣传雷锋」专车。 老刘,本名刘光建,和五十年前被塑造为「****战士」的雷锋是同期战友,虽光环远不及雷锋,却也同样抱持「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理念、同样听从***的指示办事,同样梦想成为称职的「****事业的接班人」。1998年,老刘离开在**自治区的公务员一职,抛家弃子,决定漫游中国发扬雷锋精神。一路上他为人免费擦鞋,生活接近乞讨边缘,却苦心孤诣地要创建****大学。 「为人民*务」这看似谦卑的愿望,成为老刘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现实生活中唯一引以为傲、甚至自负的根源;片中随时可见他对跟拍多年的导演下指导棋,有意识地左右镜头的拍摄和故事的走向,呈现出拍摄者与被...
发布于2015年。由黎小锋、贾恺执导,并于2016-07(FIRST青年影展)公映的电影。
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纪录长片。
讽刺而辛酸,拍摄关系很有张力。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但防备心强的人物,细节经纬也没交代清楚。老太太唱红歌老刘无奈吐槽那段太搞笑了
你是***,就是缺个***。介入性非常强的纪录片,好在人物足够有趣,这种强势介入并未引发观众的反感。从模仿标本起步的人生,崇高的理想和讳莫如深的过往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也只能从蛛丝马迹去试着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与***和民间马列学者的两场对话既尴尬又焦灼,却也是老刘目前生活状态的最佳写照。
#X放映 (2021.9.11)老刘自带的巨大戏剧性撑起了本片,一直跟拍这样的主角,素材无疑是源源不断的:过去的故事、与家人的关系、路边过年、热心的民众、奇怪的颁奖、首都的保安、拍摄雷锋照片的摄影师……导演试图闯进深处却还是失败,也许这是道没人能解的题。
一个性格偏执脑子不太灵光的人,社交、职业、家庭全部搞得一团糟,然后通过执迷一件事情,来逃避现实生活,同时获得关注和尊重。这类人在**成型不成型的公益组织里、宗教相关团体里屡见不鲜。其实对他们来说信仰的对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关注。
老刘对那些媒体报道视若珍宝,走到哪儿都指着身后摄像机自豪地说,这是记者。但最让他失望的也是黎小锋,这个跟拍他好多年的朋友,竟然一直不懂他。他宣传学雷锋走起新长征,对****大学做好设想,他可以忍受小孩子笑他疯老**骂他傻,唯独导演不行。作为见证者,你早已成为这首狂想曲的一个音符。
和杜海滨的《少年小赵》一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时间,但最后在影像上是失效的。最后的大年夜场景,风吹着一个垃圾袋在天上飞舞,这个拍得太**了。觉得《我最后的秘密》是黎小峰的顶峰。
正如老刘兵所言,老刘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他就是雷锋。黎小锋写过一本叫《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的书,但在这部影片中,他明显偏离了“直接电影”的创作轨道,带着“偏见”介入了老刘的世界。我认为纪录片创作没有边界,但介入的方式方法有好有坏,而黎小锋的介入,在我看来,也是有好有坏。
现代雷锋,拍出的形式多给人行为艺术之感,吐槽满盈。导演主观参与性过强,导致主角触反情绪浓烈,力图将试先预想的**全盘托出,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动机。带有左翼气质的偏激角色,亦是社会框架下的抑郁产物。
非常特别的纪录片,第一次看到导演和拍摄对象在片子里吵起来的画面。两个人都很有个性,互相较劲,都试图改变,影响对方。让我意识到,纪录片也能这么拍,有劲。
被历史架空的“雷锋二世”,依旧活在历史之中,与**错位。雷锋精神今成“**”精神,想发声,却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