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水文地理学原名:Psychohydrography,
An analysis of the flow of water from mountain to aqueduct, **** to sea. Shot at and around the Eastern Sierra Nevada, Owens Valley, Los Angeles Aqueduct, Los Angeles River and Pacific Ocean. Animation composed entirely of single frame photography.
发布于2010年。由Peter Bo Rappmund执导,并于2010-10-01公映的电影。
技法被吓到了(从延时到照片loop, 还有快门焦点速率的调整,还有**局部拼贴,更别说这soundscpape)。极致地利用静态图像创造出流动影像,在时间流逝变得更为可观的同时,也结合意识流剪辑与声效使得电影变成一幅城市的心理画像。最后一个镜头太恐怖了(海浪变成一幅声音*谱不断地被调*,纯粹的抽象美。
Psycho(心理)-hydro(水文)-graphy(书写):这个片名太准确了。延时摄影配上(时而不完全同步)的现场声,「书写」水的流动,背景里偶尔也有车流、人流,配合着风景的流动。Peter Bo Rappmund师从James Benning,结构上有自己的特色(从高山-沟渠-大海),但同样摒弃了叙事性和任何多余的环境信息。
美术馆电影(……)喜欢11:47左右那段暗夜中反光的水面
这不就是阿巴斯的24帧吗?如果这也是电影,那马雷的连续摄影真的是电影的开端了
单帧摄影组接方式归根结底还是延时摄影的脉络,在压缩时间的呈现下是一种更跃动的水流运动形态,从这一点来说是单一化场景的,对应于片名,也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整体依照地理上的水流走向,从山巅、到城市,再归***,其实算是一部独特的水文资料。形式最大的作用无疑是一种**的呈现方式,这点在波光鳞动的水面捕影中造就了星光点点的朦胧诗意,也在结尾海浪波涛中以间歇明显的快速运动中打造了类油画的观感体验,无疑打通了媒介间的表现形式,从这一层面,“动画”这一标签更像一个油画形态构成的物体探究。与之后的《交融洛杉矶》相比,还是差不少,如果说后者是当代城市交响曲的最终形态——运用多种数码手段的城市面貌描绘,那这部还是单一了些,同一方式的不同景象呈现,未能给出更多的观察入口。
MUBI/不仅是对景观的呈现,更是水流-胶片-电影的自反。加速影像,而以声音的连续(有时是声画分离)来呈现质感、构建情境、形成暗示,勾勒出心理地貌——心理上的连续性既是其内在逻辑。在少数几个镜头中,建筑呈现出一种拼贴的平面感,这时导演选择以声音来暗示空间,刺破影像“立体”的假象,展现对声音的绝对信任。以流动的水(以及水的变体,如云、雾甚至车流)-静物的对立喻指时间和空间,并以倒影(比如水中的云)指向一种深层的时间结构。几个对草的特写镜头呈现出塞尔日•迪瑟隆所说的“腔调的连续性”。
抽帧所造成的呼吸,运动的形式一旦脱离我们的经验,仿佛正生成一种新的生物。
当成风景片来看了,画面美感没得说但单一扁平的呈现方式有点浪费,大家都说最后一个镜头好大概是因为捱到结尾了,正好动静也大。
片如其名,将水的客观再现化为心理表现,声音的运用很惊艳;CalArts出身的Rappmund以水文学为线索绘制LA地图无疑受到了学校两位老师的影响,当然更早的源头还是Pat;片尾海浪的色调来自于一场火灾,与**直接展现火焰之美相比,PBR的这个处理对风景本身具有的人工/自然二元性似乎有更内敛的评判
mubi的live刚好赶上放这片。非常妙的手法,通过静止照片来展现运动,从而描绘水的流动,算是landscape film的一种新尝试。部分镜头剪辑的不大完美但是最后一个镜头实在是太棒了,如同**般**的美好。7.6分★★★★【不过我倒是不大认同把这片归为动画ANIMATION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