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乐原名:無米樂,又名Let It Be
75歲種稻的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農人是無法抵抗的,禪--就是不讓你反抗,你甘心忍受,農人都是如此忍受,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農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一季望過一季,好壞冬望著好壞冬,靜待收成的到來,就像以前的人抓魚,這池子沒抓到魚,就換別的池子,總是有會抓到幾隻大魚,如此期待著,農人是如此期待著...。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发布于2005年。由颜兰权、庄益增执导,并于2005-05-20(中国台湾)公映的电影。
纪录片《无米乐》借由农民阿伯、伯母,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劳动的看法,赞许的是一种非异化的关系。而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有着相生相惜的情感。
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之类的描述,有时沦为了“仅仅是描述”。昆滨伯虽然失明了一只眼,却把农人几十年的劳作苦累,在岁时节令中,细说道来。末代稻农身上,有烧拜、巡田,也有“钻轿底”的传统仪式,还有水牛与收割机,稻**与弹棉花。说到底,还是农人与土地的生死关系。
创作者(摄影机)完全融入生活中,花费15个月朝夕相处,才能了无痕迹。从普通农民生活**,安静祥和,与世无争,面朝土地,勤勤恳恳,连一只树上的变色龙都显得岁月静好。看到生活和人生本质,抱有自己的原则和希望。惊喜在老伯等农民的生命态度,所谓“无米乐”就是“心情要放松,不要烦恼太多”。如启功先生所言: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生活缓流中达到社会观察的视角高度,加入世贸后及休耕对台湾农民的影响,用影像证明社会变化和应证结果,也为历史做交待。
以24节气为经,以农人的日常生活为纬,经纬之中,是农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无米乐”是老农的生存哲学的核心,他们过得很艰难,但也很豁达。
可对比小川绅介的牧野村****。牧的宏大叙述与灵活表述手法,立显其野心勃勃。虽两位导演皆有悲悯之情及对拍摄对象的爱与关怀,但小川的胸怀更广大眼界更高,毋庸置疑。
哪有中国的**纪录片拍得好哦...
春种一亩稻,秋收万颗子,粒粒皆辛苦,悯农无米乐
种田是种修禅,要忍耐,绝杀单向性思维。
我就是一附庸风雅不求甚解的**文艺青年
生活之外,之中。 几位老伯还好么?
有我的**经验,家乡情愫。温情、思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