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壮壮:我和电影的关系
今年卓别林亚洲电影人士艺术成就**的获得者是田壮壮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跟其他的大导演相比,壮壮导演身上总是蒙有一层神秘的滤镜,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或许是因为他的经历。 今天,我们请他亲自来讲述,他和电影的故事。(@TATLER尚流)
发布于2022年。由梁凯执导,集众多位田壮壮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2-08-10(中国大陆网络)公映的电影。
标纪录片都很勉强,评分什么更谈不上,也就是个“视*采访”吧。这片子一定要跟《1966:我的*****》连起来看,这快三十年过去,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片里可能只有一句大实话“今天我就在演我自己”……但是片子仍然还是得鼓励且应该被看到,毕竟今时今日还能大声谈电影**,以及大篇幅聊《蓝风筝》,都已经是相当可贵了,我们怎么***落到这般田地的啊!另外,字幕错别字也太多了,克钦邦你打不出来也就算了,崔嵬陈荒煤也能写错?
第五代三大件 农民式的狡黠 夫子式的虚伪 **者的实在 各归其位 各安天命 可以把本片和少年凯歌比比 但这些话要是从后者嘴里说出来的 大概会挺瘆人
该说什么呢,有一些艺术的讨论,比如他对作品文学性、或者说“超越现实”的强调,包括把历史经验变成作品,和阿城的创作观可呼应,但,最有分量的,还是那几句被转发的截图,它们就像坐在你身边的剪刀,哪怕沉默,也吐露着寒光。这么说吧,在任何一个国家,田壮壮都是一个真正的patriot,就像《蓝风筝》里的台词,如果不爱为什么还要说出来?只是,这种说出也变成稍纵即逝的特权,哪怕在他们自己身上,田壮壮反复说不知道,不清楚,这种为老的humble,对李安是电影之神,对田则意味着更多,让他开口、也让他沉默的,最终让我们转发,也只能转发的东西。朋友们,让我们学会哀悼,将沉默变为种子。
田壮壮导演的电影《蓝风筝》深深的影响了我。
很感慨,能把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的怀疑自己的职业两回,中国电影能不玩完吗?
电影本该是带有希望的,但在这片土地上拍电影却变无望了。
这块地方如果一直是这个样子,那就一直是**台。
从最初**电影行业的踌躇满志到如今一次次的失望,电影人生杀青于此也是殊为遗憾,这个大环境给电影人提供的通道越来越窄;他们这批人至少还短暂地享受过一阵一定范围内稍有创作自由的氛围,还能和志同道合的同行认真聊剧本、拍戏,还能奢侈地享有等待草长长的慢节奏,日后看来只怕都是梦一场(无论工业环境、业态机制还是人为因素)。谈论电影的深情让人泪目——“感谢电影,让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关于**台的比方真是精准。
田导别杀青 我们一起看着他们还能怎么闹!
在我有限的采访经历里,问过很多创作者这个问题:“您觉得您和电影是什么关系?”or“电影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听到过很多**,大都大同小异。“电影就是我的生命”“我愿为了电影付出一切”……诸如此类。我相信大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我也知道大家往往隐去了半句话没有说,有时候是不敢说,有时候是不能说。如果连田壮壮的地位都免不了要遭遇这些,那我在想,这份“爱”未免也太过沉重了些。仔细想想,真的还值得吗?还有必要继续吗?那些信誓旦旦的告白,最后又感动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