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原名:Die Antigone des Sophokles,又名Antigone
**导演情侣组合斯特劳布-于伊耶与1991年将索福克勒斯的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搬上银幕,文本上采用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翻译,版本上则依照布莱希特40年代的改编,拍摄地点是西西里岛上塞杰斯塔的一座古**剧院遗址,拍摄时阳光明媚。影片背后文本的多层厚度赋予了本片以极强的现时性:就在拍摄当年的夏天,美军对***发起了第一轮进攻。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公民不*从的作品。
发布于1992年。由达尼埃尔·于伊耶、让-马里·斯特劳布执导,并且由编剧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Astrid Ofner、Ursula Ofner、Hans Diehl、Kurt Radeke、Michael Maassen、赖纳·菲利普、Werner Rehm、Lars Studer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92公映的电影。
我们看到了安提戈涅,看到她的衣*在风的吹拂下摆动,看到吟诵的声音是如何在风声的裹挟下,化作一种力量,在旧日的遗址回荡着。
索福克勒斯创作,荷尔德林翻译,布莱希特编排,于耶/斯特劳布导演。可以哔哔出无数历史背景的交错:索福克勒斯大致想表现宿命强调人不应违背天意,***刚称帝时荷尔德林盼着德国**搞**;布莱希特回到战后德国想警告世人极权不死,而本片导演在首映时直接把片子献给死于美国轰炸的***人…但要说片子本身的话,就还是这两人的一贯风格:极简,极为干涩,精确又充满偶然。这部里好多镜头对着地面,人物在镜外念台词;人物出场时没有过渡,但退场时常是一步步走出镜头;能看出拍摄过程中天色的变化,能不时听到风声;拍摄地点是西西里一个公元前三世纪建的希腊剧场,但有一处故意把镜头转向远方,展现出远处的高速路…德语译本似乎想保留原文句法,语序和断句都很奇特,法语字幕又是逐字译的,看得相当吃力…但总算成了看过索福克勒斯的人了😂
(4)斯特劳布-于伊耶又一次将戏剧文本影像化,大量固定镜头,同时人物在大部分时间内动作也保持僵硬,依靠周围环境形成戏剧舞台,遗址,蓝天,树木,远处的大山;人物的念白同样和许多S-H的作品一样具有音律感,节奏感
7.5/10。①耳熟能洋的安提戈涅的故事:俄狄浦斯王的女儿安提戈涅因执意安葬被现任国王宣布为反叛者的**而被残忍处死,而现任国王也因为这个决定最终妻死自亡。②声音上是**抑扬顿挫颇具音乐性的念白,画面上要么是**剧情扮演要么是用法常规但颇有味道的空镜头。③施特劳布夫妇以大量原地不动(有时会肢体运动甚至移动)的角色表演(以及角色们克制的表演模式)塑造庄严感(正如故事本身的庄重悲剧感),以极简的置景和干净简约的摄影美术营造一种更纯粹的情绪感受与精神体验(同质于《词语》),并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以②所说的念白方式为影像提供最主要的情绪魅力与诗意。④影像上的情绪冲击力不够强(冲击力比《摩西与亚伦》轻)。
Andante lugubre - Allegretto risoluto. 斯特劳布作品常出自某种公开安葬的目的,即:通过在其上覆盖尘土来指示**的位置.这用于遮蔽和揭露的土或化作地景,或表为层层堆叠的文本厚度,晚期的地层(1991/1948)必然优先于较早者(1803或公元前的那些).肃立的要求使得测绘学中唯有站位和角度――观众始终处于舞台边界上相当荒唐的不可能位置――是重要的,克瑞翁总是手掌向上的**和安提戈涅手向下对着大地的克制姿态表明双方之间绝不仅仅是流畅口**粗鲁语调造就的"舌战":战争乃是一种基于区分的状态而非动作,正如内战[Stasis]与立场/竖立同根(*sta),影片正是以其全部场面调度证实着,一个几近静止的站姿或手势所能蕴含的最高的暴力.
重点所在:探索动作与无动作、极简形式与繁复文本、再现与间离之间等同的可能。一种关于言与不言的艺术,一幅严谨俭省的工艺画
这一版是最枯燥的了 大型诗歌朗诵会 但德语版还是挺好听的
MUBI\其实是布莱希特的安提戈涅。现代建筑清晰地出现在远景里。
看S-H的电影总是需要多倍的耐心,这部虽也是如此,但开场一轨前所未闻的 “Valkyrie” 变奏就把我吸引住了,当然,看阳光、大风笼罩下的人物也有趣;到最后听着角色念白,脑中也开始自动播放此曲,作品随之也触发了神奇的超验力,最后的声音更明确告诉我们这是属于当代的电影。
7。也来趟安提戈涅这混水,简直是古希腊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