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原名:Réassemblage,
TRINH T. Minh-ha′s first 16mm piece. Reassemblage is an ethnographic film that sharply reflects and criticizes the perspectives of conventional ethnographic films. Director reframes and recombines the sounds and landscapes of Senegal and disposes of the meanings given to those images.
发布于1983年。由郑明河执导,并于1983-09-24公映的电影。
塞內加爾。雖然鏡頭多次聚焦**的**,但很神奇的居然沒有給人剝削的感覺。
非常人类学家且不失其本身的专业度,其实她本身一直在反思,什么是民族志,什么是用影像书写。
**袒露的**,曝尸荒野的牛尸,图像的重复与拼贴,跳切,非叙事性的画外音,好有趣的作品,座喜欢的一句画外音:what i see is life looking at me.
7.5/10。①关于塞内加尔一个村庄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②电影是反射型+诗意型纪录片。为表现摄影机非客观的主观感,电影采取的视听设计有:说话时抽掉所有其他声音(通过弱化对现实的展现来强调自己看法的主观性)、有时不说话也静音,摄影机只是盯着运动的影像(表现一种带着主观意见的观察的感觉)、有时黑屏,只保留当地民俗乐的声音(同上)、声画对立,背景音的对话不来自于画面内(同上)、本地人说非英语时不加字幕(同上)、很多地方使用跳切,如整理谷物那段(通过不连续画面来间离观众,强调摄影机的主观性)、等等。③两个问题:电影花了很多时间表达导演对这个村庄的想法,但并没形成任何有意义的观点。另外,抛开②提到的技法,剩下的视听的情绪氛围不够主观,太观察型纪录片了,反叛的不够彻底。
打破了很多纪录片的“标准”。为什么旁白一定要是白人男性标准的口音,为什么出现外语一定要有英文字幕,女性的胸部一定要是性别和性的标志吗 等等等等
木*铁釜搪瓷盆,麻纺扎染尼龙布,葫芦巨钵塑料桶,刀耕火种白教堂,啤酒瓶盖做头饰,可口可乐祭祖先
ubu上找的。当代人,亦是原始人。人。反复和声音切割。“没有纪录片。”
很多蒙太奇。一个加入了不少人类学反思的电影。关于什么是真实,看见的是不是真实。关于人类学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的思索。
郑老师是不是长在我的性取向上?她年轻时的照片让我瞬入爱河?看了那么多**白男拍的民族志再看这部简直神清气爽,多么强的自反能力啊!不是”speak about”而是”speak nearby”,作为来自“****”的学生,一边效仿民族志传统,一边质疑其根深蒂固的殖民、资本逻辑,同时不忘将性别话语纳入其中。部落音乐、陌生语言、虫鸣,这些元素皆为民族志环境音的构成,而从不是“真的”音乐、语言和自然。每一次旁白时,这环境音戛然而止,反复两次后观众就再进不到“原始”、“远方”的“他者”世界里去,这样的抽离感显然是有意为之。****的胸脯、简单的劳作、给婴儿洗澡,这些也都是民族志电影中常见的关于女性的镜头,而她一语点破这些“落后”的奇观、符号,shame on old white males :)
Trinh Minh-ha布置的reading:Bill Nichols电影研究必读文"What types of documentary are there",第五种:reflexive documentary,代表作:Trinh Minh-ha的Reassemblage. 任性的跳接、音画不同步、音*鬼畜,以及Trinh**独特口音的温柔旁白——那些记下来直接就是theoretical text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