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的皮娜原名:Dancing Pina,
发布于2022年。由Florian Heinzen-Ziob执导,并且由编剧Florian Heinzen-Ziob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2022-05-06(慕尼黑国际纪录片节),2022-09-15(德国)公映的电影。
没有任何一个皮娜镜头,却处处都是皮娜
于我的意义可能是离技巧越近离舞蹈越远的直观感受。所有技巧层面的问题都应该在排练厅解决,如果上了台脑子里还是腿要抬多高,手臂延伸到什么程度是漂亮的,那完了这不是跳舞。跳舞是临场感,是当下此刻全身心的投入,是忘我表达的那一秒。海边的《春之祭》比剧场里的《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动人许多
欧洲这边“我在意我太高了”,**这边“我妈还不认可我是舞者”,世界的参差。
非常精彩的诠释。传承的方式对大艺术家的艺术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问题,这部片展示得非常专业且有感染力。可能跟是一群最熟悉皮娜鲍什的人做有关系。
SIFF美琪。用两部作品的排练过程诠释皮娜精神,形式上较文德斯那部3D作品更传统,台词说的个人特质、不完美之完美、beyond control也并不新鲜了,不过对舞蹈的细抠还是带来新知,伊菲革涅亚带着古希腊悲剧的“生”,两位男舞者的“*身交手”,女主对桌椅的对抗,以及肢体与古典配乐、戏院之间有着文明时差的张力,《春之祭》于**土地,摄影机构建“局部”景框,众舞者的眼神、表情、呼吸历历,有舞台版所没有的震撼,最后海边演出如天意,在智人起源大地再次汗水庆典,连乱入的小狗都若有所思。
**大陆上的人显然是比**人更能懂得献祭和仪式的意义。古希腊悲剧到了启蒙**,在**克的这出歌剧中已经没有了真实的献祭。伊菲格涅亚被神所救,俄瑞斯忒斯一行因所谓人性得到豁免和祝福。《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背后是象征着理性的启蒙旗帜,在今天的镜头下它在作为理性艺术结晶的歌剧院中上演,而Pina的舞蹈让古典芭蕾从僵化的秩序中得到释放。另一边的**土地上,无论是《春之祭》里还是日常生活中,献祭都真实地发生着。这是不死不休的原初仪式,而最后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恰恰得以回归最原始的土地。结尾舞者们在广袤沙滩上进行着他们的献祭,海浪的声音既是此刻的自然,又连接着那片歌剧院中未能展现的海域。
Le film témoigne une fois de plus de la richesse ** du pouvoir des œuvres de Pina, intemporelles, dont la transmission continue à nous inspirer, nous émouvoire, nous faire vibrer ** sentir vivants. 3.5
两小时算是看明白了以后基本没人能跳明白Pina的舞
原本对Pina的印象是战后阵痛作为一种知觉,在舞蹈中的外化。看纪录片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对于动作,身体的理解:classical dance总是在强调control, Pina的舞会让你fall and go somewhere(哪里呢?)。身体的仪式性,动作之下的势-bring the music而不是follow the music,speak with the movement,接受身体的不完美。如果说,每一种现代舞都在指向一种身体,Pina的舞指向的是哪里呢?(一种破坏现代性,刺穿它,释放更原始的力量吗?在分崩离析之下的 尊严?)重新排演,旧作品被注入了新的能量(“the dance is never in the archive“)
Pina Bausch离开我们这么久了,却一直都在。这些**女孩和男孩的“春之祭”可能不是我们我们印象中的春,却太有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