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终了原名:La messa è finita,又名混乱终了、人潮过后、The Mass is Ended
Onetime campus radical Nanni Moretti (who also directed this film) renounces his past to become a priest. Returning to his home village, Moretti is appalled at the lack of religious reverence amongst the townsfolk.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ny of his old friends, who've all gleefully succumbed to the Deadly Sins, Moretti cannot even count on solace from his own family, a scre...
发布于1985年。由南尼·莫莱蒂执导,并且由编剧南尼·莫莱蒂、桑德罗·佩特拉利亚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南尼·莫莱蒂、费鲁乔·德切雷萨、马可·梅塞里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5-11-15公映的电影。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奖。
轻喜剧类型,整体看来很柔和,很以往激烈的繁密的莫莱蒂机关枪式的批判完全不同。可能涉及到家庭和离别的主题,导演也变得温柔了。字幕译者Lycidas把Cesare翻译成切萨里,没有沿用凯撒的统称,想知道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尾在做弥撒说的是没有比母亲的爱更大的,而不是来自父母双方的爱(此处字中文幕翻译也错了)。弥撒完毕,Giulio没办法再去做神父,神太遥远,而我们是人,离不开更加具体的爱。PS.莫莱蒂终于舍得把自己拍得好看一点了,哈哈哈。
简单单一的**镜头,没有人物调度,这些没什么,我们看人物和故事。我可以说莫莱蒂不会演的,来来去去就会抬高嗓门在那吼,而且这个人还特么不讨喜。如果说要反映神父的无奈,那毫无疑问,人物塑造失败。
大巧不工,举重若轻,一次简单的摇臂、推轨、变焦或音乐的叠化,即在单一镜头中完成了时空与心境的双重回旋。剪辑干脆,一面话音未落即戛然而止,一面又绝不吝惜饱满的注视,由并置人物关系形成自然段落,叙事上并无顺滑承接,但情绪彼此勾连,触一发而动全身。莫莱蒂的每一部戏都是“跑调”的职场电影,用不协调、不合格、不纯粹的职场身份重塑一个人的本我,越是荒腔走板,越靠近真情实感。
看完这部才懂,在Nanni的电影里,疯癫来源于愤怒,愤怒来源于关心,关心来源于爱。小神父背影还是我的气嘟嘟的Nanni,笑起来却有后来少见的希冀与温柔。他的片子看起来总是轻松随意,背后思考从来不比某些苦大仇深的导演少。想劝他多剃剃胡子!
多兰之前戛纳宠儿,鲜嫩多汁才色兼备, 亲爱的日记,精致的淘气~
三星半入;向来喜欢意大利片的特有风情,无论生活如何悲情,总能找到乐观的出口;为他人解心结,自己却也难免困顿其中,可见生活真是一个绝大难题,连上帝都无法帮你;南尼·莫莱蒂演起神父来得心应手,自带逗比体质,年轻时候真是帅。
对南尼·莫莱蒂要路人转粉了!村民们这么欺负你们的神父真的好吗?这举步维艰的小神父就是将来教皇诞生儿子的房间我的母亲的导演吗?真的是吗?顿时觉得电影节时候曾在新天地UME那拥挤的要命的座位还坐在前排被南尼·莫莱蒂的电影拥抱着真是万分正确的决策~
很喜欢莫莱蒂早期这种拥有拼贴风俗画般质感和严肃生活讨论主题的小品,有歌的段落都特别棒。神父对人们如何生活的愿景与周围变化的现实之间有着深深的鸿沟,所以总被巨大的无力感包围。结局其实很伤感,看似自我解脱,接受他人的选择,承认现实远比希望复杂,选择逃离,却也彻底失败。
通过一系列紧张桥段来讨论爱的不同形式,尽管不乏严肃段落,但莫莱蒂仍旧通过配角具有说*力的表演和自己对不知所措的年轻牧师的演绎制造喜剧效果,让角色处于既无法解决家庭内务又无法在村民中发挥作用的窘境当中,以温和甚至略带同情的方式表达对***的讽刺。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评委会特别奖。
本人学艺不精,尽管配上了字幕(意大利电影本身都是没字幕的),还是没怎么看懂,个人觉得实在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