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度原名:Fahrenheit 451,又名華氏四五一度、烈火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也是其作品中最富社會及政治意識的一部。在未來世界裡,書籍一概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書籍都要交出焚毀。消防員的任務不是滅火救人,而是焚書和捕捉讀書人。於是有一些愛書者,把書背熟,希望日後可以流傳,這些人稱為「書人」。男主角本是一個忠心的消防員,焚書是他的職責。有次認識了一個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漸漸改變了人生觀,發現了書本中原來充滿了靈性的世界。經過這種溫馨親切的心靈生活,使她不能再忍受冷酷無情的機械社會。最後,他偷閱書本的背叛行為被妻子告發,他與**設法逃往另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美麗世界,在那裡有書籍的存在,重複人類真正的生活。 改編自美國作家雷·布烈伯里的科幻小說。(電影雙周刊)」
发布于1966年。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并且由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让-路易·里夏尔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朱莉·克里斯蒂、奥斯卡·威内尔、西里尔·库萨克、安东·迪夫伦、杰瑞米·斯宾塞、比·达夫尔、Alex Scott、Gillian Aldam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66-09-07(威尼斯电影节),1966-09-16(英国)公映的电影。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
老式科幻,虽有几处不错的内容设计,但这剧本写得实在生硬,食之无味。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语言的社会。但由于**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特吕弗首部彩**,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电影和原著基本吻合,最大的不同有两点,原著中失踪的女孩在电影结尾出现了,Bradbury认为Truffaut的改动“让电影结尾有了更欢快的气氛”,此外,书中的女孩很年轻,作者描述是17岁不到,非常纯真,而电影中由于女孩和男主角的妻子Mildred是同一个演员Julie Christie饰演,所以显得老气。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还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