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尕谣又名黄河谣、Stammering Ballad
三十年前,甘肃黄河岸边的十万农民离乡迁居,陆续**城镇,随人一起消失在黄土高原的还有世代传唱的黄河歌谣。出生于白银乡间的牧羊少年张尕怂从小患有口吃,却受到父辈熏陶,自幼喜欢民歌。 2012年,尕怂来到城市闯荡,阴差阳错走上演艺道路,四处在酒吧演出,寄希望于以此成名。他醉心于西北民歌,四处寻访学艺,也因“泥土味”的特色而受邀参加一档火热的电视选秀节目,成为广受欢迎的“民谣歌手”。正在此时,爷爷的意外离世让尕怂发现自己身上正在失去“农村味儿”,而远方的故土和家园也渐告崩裂。 未来迟迟还没来,等待成名的尕怂逐渐感到失落,能够*籍心灵的只有麦穗泥土的深沉味道。而过去的已经过去, 唯有聆听家园故土的遥远回音。
发布于2018年。由张楠执导,并且由编剧张楠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张尕怂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0-08-21(中国大陆),2021-01-30(中国大陆重映),2018-01-29(鹿特丹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太电影促进会奖(提名)。
纪录片《黄河尕谣》主人公张尕怂的寻梦之旅,昭示着人与故土的关系:当迁徙和漂泊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对于自身归属的找寻,充满着期待和未知,交织着迷惘与希望,这也是《黄河尕谣》的魅力所在 。该片中的张尕怂悲情而极具代表性,呈现在他身后的是一片中国农村凋敝的场景,通往城市和成功的路又茫茫然 。纪录片《黄河尕谣》在西北民谣的乡愁里,吟唱出孤身去城里闯荡又念念不忘家乡的游子身影。该片在人文情怀里交织,充分展示中国当代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 ,将别具一格的民谣歌曲与西北风情的民歌融为一体 。
叙述线的选取太失败了,不深挖张尕怂的创作背景,一味地展现他因为“不够红”而产生的自我怀疑,缺失了人物根基,自然只剩空洞空泛。创作团队在剪辑和音效上的一些设计,所呈现的效果也过于生涩稚嫩了。 镜头下的张尕怂完全没有他的音乐有趣,以至于每次歌声响起,都觉得沉闷冗长的影像被瞬间点亮了。
2011年初,第一次看张尕怂现场,观众寥寥自弹自唱,醉后不知道听了些什么,这些年他的小日子稳定了,也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路线,有时一年出两三张专辑。这个片子作为院线纪录片还是摆拍太多,保守了一些,剪辑逻辑也有些零散,缺一些更日常化、细节化、私人化、共性化的抓拍和捕捉,有些东西没有流露出来;一周内连续看了三部大西北题材的纪录片,各有优缺点,黄河流域荒凉苦寒地,人们热情乐观,仰天唱歌,抬脚跳舞,生命力很顽强。
艺名用久了就忘记了真名,民谣唱多了就忘记了结巴。兰州的楼房建得那么高自己却住不进去,苏州的评弹唱得那么软食客却无人欣赏。带着六十块住进上海的宾馆标间,身无分文躺在黄河的羊皮筏子。现代人**得能把山劈开,他却无法分身回乡给爷爷买斤驴肉。借着民歌远离了故土,拿着钥匙却开不了自家的门。
流于表面的印象式记录,看完对主角并没有增进多少了解。
精彩的纪录片**作!人物生动、真切,摄影、剪辑出色。有很感人的地方。
从鹿特丹错过到上海又错过,到现在终于算是有机会看了,非常好的人物传记类纪录片,功课感人,“口吃的民谣流浪歌手”无法被体制化又渴望被社会体系认可,这条线写的非常到位。影像质量也很不错,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而且难得的是把落满雪的山拍得很美。电视节目感太强是硬伤。
以前一直觉得日文好多拟声拟态词中文就很少,听听民歌好像方言里还是挺多的。。作为大城市的中年**小中产,觉得片子特别好看,特别好听,娃太可爱。。据说今年会公映,这里先推荐了。。
#siff# 京沪天下景,游者无闲愚。映后导演张楠说了一句话,他说他在思考的是人们最终会留在城市还是农村。
龙标之后出cnex的“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还是蛮有趣的。国泰这首映的画幅有问题吧,都切字了。
CNEX制片,谢谢乔楠邀请,作为西北人,能感受到影片力的质朴,有一种时刻在焦虑中的叙述力量,有一个问题是,在传媒大学的放映可能遇到了“完美观众”,就是大多数观众都是想拍片子的潜在的创作者,在真正的影院放映效果是什么样,才是接下来真正的考验吧。**电影人,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