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原名:La commune (Paris 1871),
「看! 昨日最後一埸就在這裡拍。」兩位演員帶著鏡頭(我們)參觀拍巴黎公社的攝影棚。不要以為你看的是製作紀錄,因為攝影機很快便變成公社電視台的記者/攝影師,穿來插去,找人做訪問。對,我是說電視台,你還會在片中看到1871年的電視新聞! 不要誤會這是鬧劇,彼得.獲建士(Peter Watkins) 比誰都認真和關心社會,也一直致力創新影視「藝術」。今古交錯是他的疏離手法之一,演員時而扮演公社中的角色,時而做回自己,暢談當下的心情和對角色的看法 ; 這邊廂,一群婦女在公社開會,話題慢慢轉向1999年的法國女性;那邊廂公社的男人談電視,談現代的媒體,談日本的衰落 ; 不同時空的話題,互相對照,迫切而貼身。 作為電影社會行動工作者,在 「藝術」層面屈建士挑戰傳統電影導演權力至上和要觀眾成為被動的消費者那種不**做法,巴黎公社不錯是由屈建士精心設計和統軍,但要求...
发布于2000年。由彼得·沃特金执导,并且由编剧Agathe Bluysen、彼得·沃特金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Eliane Annie Adalto、Pierre Barbieux、Bernard Bombeau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00-05-26公映的电影。
导演使用伪纪录片让两个记者介入的anachronistically方式,让我们了解了公社的全过程,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言说,让我意识到了当时公社中女性对于女性和教育的关注,他们需要受教育权正当工作的权利(当时女性甚至为了贴补家用要从事第五时制,*良为*啊)甚至要不工作但思考的权利(真是太先进了)需要政教分离的教育方式,她们不想再被****,不想有负罪感了!特别热血沸腾,只有**才会提出有利于**的议题!平等地介绍了公社和资产者各自对立的态度,让视角更宏大与开阔!更为用心的是演员和角色经历都有相似之处,甚至让演员开头谈他们对角色的态度,他们的思考,不仅打破了第四堵墙,连演员与角色的墙也打破了!男的教邻居小孩读书写字,说小孩觉得很累,然后他搂搂小孩肩膀说,这是自由人必须要做的,我潸然泪下!公社不会死
8.0/10。①详细地展现巴黎公社**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②一方面是历史**的扮演/演绎;另一方面是通过自反(比如演员讨论他们对巴黎公社历史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角色该怎么演等)变成纪录片,从而为影像增加写实/纪实感。虽然这两方面的结合确实有一些很好的效果,但这两者本质是矛盾的,因为后者会严重破坏前者的浸入,而前者的虚构性质也与后者的纪实性质错位。(?)不过前后两者的矛盾似乎被以下两点部分抵消:1、演员们布莱希特式的表演模式;2、剧情演绎部分里有大量对巴黎市民的电视采访(1871年显然还没电视,所以这让剧情演绎本身带着种间离感)。③大量增强写实/纪实感的长镜头调度。
Revolution is long and live. 345' 4.5
略实验...可以说是糟糕历史的鼻祖欸,其实这么想想糟糕历史还是有那么点实验...
巴黎公社 La commune (Paris 1871) (2000)
top 50 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s
很强的能力,也是种让人尴尬的能力
要是在电影院里看肯定要被吵死。虚拟巴黎公社**的新闻报道,5个小时大部分情节都在聒噪的背景下进行。人物的话多到烦人,尤其那些妇女同志
我记得几年前看这片子坐的我**疼~
兆基创意书院看的,气氛出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