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之日原名:Tag Der Idioten,又名Day of the Idiots
With Tag der Idioten (1982), Schroeter perhaps draws upon his brief studies of psychology. The film centres around a passionate woman, Carole (played by the well-known French actor Carole Bouquet) who feels alienated and repressed by the highly institutionalised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of Western society. Unable to extract any kind of emotional response from her reserved boy...
发布于1982年。由沃纳·施罗特执导,并且由编剧Dana Horaková、沃纳·施罗特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卡洛尔·布盖、英格丽·卡文、克里斯汀·考夫曼、伊妲·迪·贝尼代托、卡洛拉·腊妮尔、穆斯塔法·德加德杰姆、Hermann Killmeyer、Marie-Luise Marjan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2-03-26公映的电影。
第3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你所嘲笑的事实都是正面的,但你在笑的时候并不快乐。多愚蠢啊! 你们都得了绝症,传染病,别再跳舞了! 在这群活死人当中你注定是不正常的 在地狱也得睡觉💤不是吗? 是啊,我们必须为了痛苦而活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承受 你是虚无,无处不在 你死了,他们就都安全了 我爱抚你,亲吻你 你属于我,只属于我
“我一定要去爱。我一定要去爱。”她不停在心里念着,转身便走向疯人院了。
还是没看懂。看其它评论,貌似影**西德对于异见分子**?但个人感觉,女主布盖借指控****,*****院,只是情节上一个缘由吧。感觉还是,表达了一群人的需求 ,不被正常社**回应,于是被关进了***院。***院里,一些医护希望通过模拟回应需求来减轻病人状况。一些属于无视需求,强行矫正。至于布盖,虽然名义上是女主,但更加像是个提供***院群像的视角工具人。她自身需求无法被满足(表现在内心独白,完全没人听)。于是,希望*****院。但是自己又承受不住,***环境,中途逃走,但还是与外界环境格格不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院。被释放后,又立刻出车祸死。估计还是想表达,需求无法被满足的人,终究无法融入社会?
看完这部本来还想再看个别的,但实在过于intense,有点吃不消,就放弃了……如果概括剧情的话大约可以这样写:开头是一个**一个*男和一群疯子,后来这个**成了疯子的一员而且坚决不要离开疯人院,最后她,死,了。能感到其中的社会批判、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批判,全都包含在**疯狂**呓语**挣扎**死亡之中,很有挑衅力。Carole Bouquet以前只看过她在布努埃尔《朦胧的**》里演**的两种人格中的一个,在这部里简直是惊艳;Ingrid Carven演的医生也是别有味道。你德导演也可以拍出这么疯的电影,是我以前小看你们了! @2022-04-03 05:46:08
观影中不止一次地想到Sarah Kane,还有Marat/Sade
神游schroeter love it 独有的节奏 随着呼吸的蓝色光 倒影 我爱蓝色
拍关于女性主体的,怎么夸张怎么疯都不为过,因为现实更疯更夸张。“痛苦才能创造出好作品,幸福时不会想着去创作”
施罗德以充满**的Carole为叙事中心,结合1977年德国政府打击****带来的恐慌和偏执,将疯人院比作(**激进**的)社会寓言,通过个体**意志逐渐消磨殆尽的过程,展现西方高度制度化环境下民众的**和疏离。不同与一般的线性叙事,施罗德在《白痴之日》中尝试运用大量的幻觉意象及倾斜镜头传达主人公的内心思绪,面部神态与手势代替语言表达;悲剧结局是迷茫个体置身大**洪流的无力,亦是整个**的必然宿命。
闪回果然是表现精神边缘**的最大利器,施罗德是行家里手。
受西方社会病态公众压抑且深感隔膜的女主角靠错误指责邻居的****身份而*****院以获得关注,导演借此触及了七十年代末德国政府******造成的社会恐慌。该片采用弱化的线性叙事,更多地利用闪回并借助大量幻觉镜头表现主角的精神状态。施罗德凭此片再度获得德国电影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