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x 14
One of the most widely praised American avant-garde films in recent years, James Benning's 1977 feature is a laconic mosaic of single-shot sequences, each offering some sort of image/sound pun or paradox. At once a crypto-narrative with an abstract, peekaboo storyline and a fractured, painterly study of the American midwestern landscape, 11x14 points toward the creation of a ne...
发布于1977年。由詹姆斯·班宁执导,并于1977-04-16(New Directors,New Films Festival)公映的电影。
打卡Cus rise核心任务:包五星的
【A+】前四个镜头非常惊人,是极具启发性的,对动作与城市的拆分与重构。之后就变得有些可惜,更加大开大合的拆分变成了肢解,魅力被限制在单镜头之内,剪辑几乎失去意义。 班宁在巴黎呆了一周,最近太懒拖到这最后一场没吃饭起来专门来赶,结果映前主持人说他今天不来了。。幸亏看到了部杰作,不然想死。
叙事被拆分为碎片,但镜头的提示又能清楚的看到全貌,或许是因为作为观察者的角色,我觉得自己在主动参与。城市电车行进一段很有意思,即使两扇窗户换成两块屏幕效果也一样可观。在班宁的这种叙事方式下,我们看到更多,而不仅仅是情节与人物,天空与大路都是在呼吸的,每一样元素都有富足的魅力。
7.0/10。台词极少+画面内极少事情发生、运镜上要么固定要么缓慢、转场基本都是通过黑屏,这些要素奠定了一种静谧的影调。此外影片音响舒适,这让观众在静谧影调的基础上可以对影片中人与物那些看似普通的形态有所沉思与回味,从这些平淡/平凡中品味出隽永的味道。不过本片的叙事线似乎多此一举(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叙事线不只一条+叙事地不清楚),大大分散了观众对影像中的这些人与物的形态的注意力,而且本片不少过分拉长长镜头的做法导致影像表达挺冗余。
从班宁的这部缀连式实验长片仿佛看到了我深爱的贾木许电影中的美学源头。无疾而终却又意味深长…黑场真的不是因为素材没拍够吗…哈哈
**那一镜也太**了,想减一星,但怎么能对班宁下得去这个手呢😨
与其说是实验电影,不如说是记录影像,每一帧都有截图的冲动,除了开头那长达10分钟的铁轨长镜头以外,剩余的部分就像是拍出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楼宇、大厦、公寓、联排屋、郊外、田野、club、公路、卡车、草坪、水渠、动物园、*牛、长颈鹿......色彩真美,每一帧都像是看画册。
居然还要把剪辑破坏掉。还有一个极惊人的移动长镜。
修复版,Q&A with James Benning
打破线性叙事,引入新叙事,演员的运动创造画面的3d感,对与声音的掌控以吸引观众对于画面不同位置的注意力等等。影片整体十分强调结构,使结构叙事化,使叙事为结构的内容。